中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之重大差異(3)
美國許多上市公司年報的風險因素披露部分占年報比例甚至高達20%。把公司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全部揭示出來,這么做除了讓投資者 買者自負盈虧 外,隱含的更大意義可能是嚇退潛在收購方。因為美國上市公司股權極為分散,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低于10%的上市公司占了很大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20%的公司占比不會超過30%。在這樣的以機構投資者分散持股為主的股權結構下,公司CEO成為公司實際上的控制人。美國上市公司的CEO為了保住自己的高薪職位,就會傾向于在公司年報中充分披露公司面臨的各類風險以嚇退惡意收購者。
中國上市公司年報里的風險因素部分占比是多少呢?答案讓人震驚。比如中國公認的公司治理最為規(guī)范的公司之一 萬科股份2013年年報有200多頁,但沒有一頁提及公司存在的風險!這不能怪萬科,大部分中國上市公司的年報都是如此。
中國證監(jiān)會并沒有忽視年報中風險因素披露這個環(huán)節(jié)。在證監(jiān)會有關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指引文件中規(guī)定,在 董事會報告 部分, 公司應當遵循重要性原則披露可能對公司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和經營目標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的所有風險因素,包括宏觀政策風險、市場或業(yè)務經營風險、財務風險、技術風險等 。問題在于,絕大部分上市公司直接就忽視了這段內容,或蜻蜓點水寫幾段風險因素的內容以應付檢查。這就會給閱讀年報的投資者以極大誤導,覺得公司經營穩(wěn)健、業(yè)績良好、沒有什么風險點,從而下決心買入股票。
許多中國上市公司老板認為,這些風險因素大部分已在公司上市招股書中披露過了,沒有必要再重復在年報中披露。而這恰恰是中美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最大差異所在。美國上市公司仍會把招股書中提及的風險因素結合過去一年公司的實際情況,做更加及時和客觀的更新分析,讓投資者在充分了解公司最新風險狀況的基礎上再做投資決策。
美上市公司并購信息披露程度遠高于中國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重大并購重組事件對上市公司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對股價的刺激效應也極為明顯,因此是各國股票市場信息披露的重點關注內容。
對比中美上市公司重大并購重組信息披露內容,美國上市公司在兩個方面的信息披露程度遠高于中國上市公司。
1.對并購重組過程的詳細披露。
在提交給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表決的有關上市公司重大并購重組的表決文件中,美國上市公司會把整個并購過程的詳細過程和細節(jié)完整披露出來。以中國雙匯集團(Parent公司)收購美國(Smithfield)為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就在最重要的一次股東大會文件中詳細披露了收購的全過程,現摘錄其中部分內容如下:
信息首發(fā):中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之重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