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90后被邊緣化的原住民 盡量不與外地人通婚(6)
馮穎琳,19歲,西鄉(xiāng)固戍村村民,廣州體育學(xué)院學(xué)生
“當我自我介紹說自己是深圳原住民的時候,他們都表現(xiàn)非常驚訝,因為他們覺得原住民和像我這樣的90后不會做這樣奉獻愛心的勞動。”馮穎琳回想起四年前自己第一次參加義工活動的情景時這樣說道。義工與原住民,特別是年輕的90后原住民之間的等號,被家住寶安區(qū)西鄉(xiāng)河?xùn)|村的馮穎琳畫上。這個小女孩已經(jīng)服務(wù)超過1000個小時,被評為“深圳五星級義工”了。
四年前,馮穎琳第一次參加義工活動。這對村里來說,絕對是一件新奇的事。村頭村尾的親戚們都會很驚訝地問“咦?你去參加義工了啦?”
而這種驚訝的表情不僅在村民的臉上,也在義工團隊中其他人的臉上。在那些“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愿者”的外鄉(xiāng)人看來,原住民就是一幫擁有很多財產(chǎn),但并不勞動的人。“他們都覺得原住民過的就是吃喝玩樂和好逸惡勞的生活,與義工無關(guān)。”馮穎琳說。
但是,馮穎琳的出現(xiàn)改變了他們的想法。馮穎琳還記得,自己剛加入義工時,恰好遇上新安義工聯(lián)在寶安大道各大重要路口開展文明勸導(dǎo)活動。8月的深圳路口,熱氣氤氳,有一股焦炙的味道在橫行。膚色白皙的馮穎琳在經(jīng)歷了躲太陽傘的躊躇猶豫之后,終于鼓足勇氣,暴曬在太陽下勸導(dǎo)行人。炙烤的陽光也給了她一次有關(guān)人生的全新洗禮。
除了得到長輩們的理解與支持之外,馮穎琳也經(jīng)常向身邊同齡的原住民朋友們推廣義工的愛心活動。“雅安地震那時,我在新安U站搞了一次活動,我鼓勵我的同學(xué)將他所學(xué)的音樂特長展示出來,那次,他在義工活動中為市民獻唱。”
事實上,在普通人看來,即便原住民這些高帥富、白富美們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一顆助人的心,也多會通過捐錢等慈善方式,而不是去當一名吃苦的義工。但馮穎琳偏偏想把這“差事”當成自己的工作。馮穎琳想過,要當一名全職社工。社工的收入并不高,但原住民的家庭條件讓她少了許多后顧之憂。“原住民家庭收入比較穩(wěn)定,這讓我可以更自由選擇自己熱愛的工作。”
信息首發(fā):深圳90后被邊緣化的原住民 盡量不與外地人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