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去庫存”任務已完成,再去就去過頭了!
國家統(tǒng)計局昨天發(fā)布的信息顯露出一個很重要的政策信號:持續(xù)了20個月的“去庫存”政策已經完成任務,三四五線城市始自2015年底的政策寬周期會很快逆轉,政策基調將會追平一二線城市以及都市圈衛(wèi)星城。
回查自2015年底啟動的“去庫存”政策至今,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2015年底的“去庫存”。二是在去年的全國兩會后,調控的大基調改為“因城施策”,以化解一二線城市供應不足、三四線城市庫存過剩的結構性矛盾。三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后,環(huán)都市圈衛(wèi)星城也紛紛從原來的“去庫存”加入“限購限價”的緊縮大軍,以化解核心城市外溢需求推高房價的矛盾。
可以說,推行去庫存政策的城市范圍是一步步在收縮。到目前為止,真正推行這一政策的,主體已經落在都市圈范圍外的三四五線城市了。
而昨天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1-7月房地產數據,帶給我們一個新的判斷:全國范圍內的去庫存政策,都已經不需要再繼續(xù)執(zhí)行了。再繼續(xù)執(zhí)行,就會帶來新的不可控。
主要論據是:截至7月底,全國商品住宅庫存量為34181萬平米,同減20.8%。
這個數據很值得分析,按照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最近的研究,這個庫存量是過去33個月的新低,已經回到了2012年的水平。而我回查歷史數據,是回到了2013年底的水平。當年12月,全國商品住宅庫存量為32403萬平米。
這個庫存量意味著,去化周期的大為縮短。按照易居的研究,現在的去化周期是12.3個月。參看今年4月,住建部及國土部發(fā)布的供地調控新政策:“對消化周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18~36個月的,要減少供地;6~12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jié)奏”。
這說明:房地產全國范圍內的去化周期已經靠近合理值(12-18個月,供地不增不減)的下線了。再去,就去過頭了,就要進入“供應不足、需增加供地”的區(qū)間。
然而,以現在的庫存消化速度,估計在8月就會掉落到這個區(qū)間。回查這兩年的去庫存歷史,最高值在2015年12月(也是歷史最高值),為45248萬平米,當時的去化周期大約在25個月。到2017年2月,庫存減至40725萬平米,14個月時間,減少5000萬平米,速度已不慢。
但2017年春節(jié)之后,去庫存的速度變得更快。3-7月5個月時間,住宅庫存減少了6544萬平米。5個月的去庫存,比此前1年多的走量還要猛,說明了去庫存的速度是超預期的。這也讓我們看到,中小城市的老百姓,那是又有錢又聽話,政策往哪里指,儲蓄就往哪里跑。
(數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
這樣的趨勢顯然不能再繼續(xù)。因為維持目前的快速的去化速度,很可能原來庫存高壓的三四線城市,變成了供應短缺。一旦有了這種預期,房價加速上漲就是意料中事。這種跡象,在都市圈的衛(wèi)星城,事實上已經出現了。
如果去庫存最終變成了房價漲,那不是當初推行這一政策的本意,也會誘發(fā)更多的問題出現。比如最大的問題是,會釋放錯誤的市場信號,誘導企業(yè)和買房人繼續(xù)在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撐的三四線城市加大投資,累積樓市風險。
因此,我判斷,除一些特別城市外(如東北一些小城市),以加杠桿為核心的去庫存政策,將會在很多三四線城市比較快的出現收緊,針對三四線城市長達1年半的樓市寬周期政策,要結束了。這意味著,我們將會看到全國范圍的適度金融緊縮很快開啟。在一二線城市和都市圈衛(wèi)星城市場,這種金融緊縮已經在過去一段時間發(fā)生了,不會繼續(xù)有大的加碼(近期按揭利率在發(fā)生小幅上升,但預期不會過于嚴厲)。但在三四線城市,將沿襲前兩類城市的老路——加杠桿變成去杠桿。
對于大部分的三四線城市,它們的房地產市場會因為加杠桿應聲而起,也可能會因為去杠桿應聲而落。
還有一個次要的論據。統(tǒng)計局給了一個很重要的論斷:房地產市場降溫并不必然拖累經濟增長。
“房地產市場降溫并不必然拖累經濟增長。今年上半年,GDP增長速度是6.9%。從產業(yè)支撐的角度來講主要是服務業(yè),支撐服務業(yè)主要的力量又是新興服務業(yè)。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今年上半年是6.2%,而上年同期是8.2%。所以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比,在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2個百分點的情況下,經濟增長速度還提高了0.2個百分點,這說明房地產市場的降溫或者適度降溫,并不必然會下拉經濟增長速度”。
——毛盛勇 國家統(tǒng)計局新聞發(fā)言人,2017.8.14
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但沒有下滑反而提高了0.2個百分點。
雖然很少,但我認為:這段話顯示了至少是國統(tǒng)局對房地產行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判斷和意圖,當局愿意容忍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繼續(xù)下降一點。因此,在發(fā)布會上會刻意降低民眾對房地產市場未來的預期。
顯然,這樣的發(fā)言,為未來在三四線城市展開政策收縮,將會提供更多一點的施展空間。當然,這個收縮不會是劇烈的,而會是適度的、逐步的。
整體說來,在這個時點,我們看到的整體數據,正在推動我們得出結論:始自2015年底的房地產政策寬周期,將會全面結束。政策不會等著三四線城市房價出現加速上漲,再動手的,而是會選擇未雨綢繆,打提前量。
對于那些殺奔三四線城市去買樓投資的人來說,最好能夠密切注意這樣的信號。我在去庫存政策出臺至今一直在表達對三四五線城市的不看好,盡管成交量在大增,但基于經濟基本面、人口遷移趨勢以及庫存總和(除了新建庫存外,再疊加在途庫存、現房庫存等等),大部分中小城市并不值得看好。
信息首發(fā):房地產“去庫存”任務已完成,再去就去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