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家長赴港產(chǎn)子卻后悔 實在是太苦了
今年3月份招生政策出來后,一些私立學校已經(jīng)開始明確拒收雙非學童,有的雖然允許就讀,卻沒有學籍。這讓曾經(jīng)興奮慢慢赴港產(chǎn)子的家長苦不堪言,孩子的教育怎么辦?
在深圳,有這樣一個青少年群體,當年,他們的非港籍父母選擇“赴港生子”,這群孩子,因此擁有永久居港權(quán),享有香港的優(yōu)質(zhì)醫(yī)療及教育資源,全球135個國家和地區(qū)免簽證。乍一看,他們似乎“贏在了起跑線”上。然而世事復雜難料,他們中很多人如今的生活狀況,卻并沒有那么“光鮮如意”。
現(xiàn)在不少深圳赴港產(chǎn)子的家長現(xiàn)想放棄香港身份,因為太苦了。
深圳家長赴港產(chǎn)子卻后悔
再過一年多,深圳人曾娜(化名)在香港生下的女兒就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當下面臨的尷尬是:跨境,孩子從六七歲起就得每天五小時耗在路上;不跨境,私立學校的學費承受不起,而且離家近的私立學校已經(jīng)明確不收“雙非”兒童?,F(xiàn)在全家都在為這事發(fā)愁。
曾娜的煩惱不是個案。2001年,莊豐源案在香港終審判決,確立父母雙方皆無香港居留權(quán)的中國內(nèi)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自此十年間超過20萬“雙非”嬰兒在港出生;直到2012年4月和2013年1月,香港所有公立醫(yī)院和所有私立醫(yī)院分別無限期停止接收非香港本地孕婦預約分娩,內(nèi)地孕婦赴港生子才被完全禁止。如今,即使是2012年最后一批出生的“雙非”寶寶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當初,父母為他們想盡辦法獲得的香港身份,讓他們最先感受到的卻是上學的艱辛與尷尬。
這些情況讓赴港產(chǎn)子家長苦不堪言
1、天天送孩子跨境上學,擔心安全,還擔心孩子發(fā)育不良。
雖然是上幼兒園下午班,但家住布吉的劉女士卻每天9點就要開始準備女兒的上學事宜。經(jīng)過多次“實驗”計算,她總結(jié)了一條最優(yōu)路徑:10點從小區(qū)出發(fā),換乘兩次地鐵耗時1.5個小時到達福田口岸,半小時等跨境保姆車、過關(guān),再坐車半小時到達元朗幼兒園,剛好趕上一點鐘第一堂課;全程來回五個小時,但好處是不會塞車、不會遲到。而自從3歲的女兒開始跨境念幼兒園后,劉女士便辭去了工作,因為沒有時間工作。
此外,因為下午班幼兒園不提供午飯,很多家長不得不把孩子的中午飯帶到關(guān)口來喂,有的就草草給孩子吃幾塊面包餅干了事。這讓家長很擔心孩子會發(fā)育不良。
即便時間掐得剛剛好,有時也有意外會發(fā)生。“上個星期我女兒學校的校車在路上跟人撞了,老師打電話來差點沒把我嚇死。之前也有朋友家的小孩書包里被人塞東西,被水客利用。”
2、深圳香港兩地大不同久久難融入。
肖女士孩子在香港念小學,不到7歲的兒子已習慣天天5點多起床,趕到學校上8點的早課,而肖女士還有一個大女兒在深圳公立小學念書。
因為兩個孩子在深港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內(nèi)學習,功課上怎么幫孩子一直也困擾著肖女士。別的家庭一般大的可以輔導小的做功課,但弟弟因為是用繁體中文和英文,姐姐完全幫不上手;加上家里又不說粵語,兒子學校的老師多次提醒肖女士,孩子在溝通能力上與香港本地生相比還是有差距;香港小學階段一般下午4點放學后都會有各種興趣班,但兒子因為要趕跨境校車回深便參加不了,久而久之在香港也難以融入。
3、小學上完了,初中去哪上?
家住寶安松崗的黃先生的兩個雙非女兒沒有在香港跨境上學,而是在寶安一所私立學校就讀,學費高黃先生可以接受,現(xiàn)在麻煩的是兩個女兒下半年分別就讀四年級和五年級,再過一兩年就都面臨小升初的問題,目前女兒就讀的學校只有小學。
當下,黃先生已經(jīng)開始盤算,“我家住的離東莞近,我打算到時候把女兒送到東莞一所口碑不錯的私立學校入讀。現(xiàn)在學校里與我想法一致的雙非家長不在少數(shù)”。但是由于教學質(zhì)量較高,要想入讀這所學校也并非易事。據(jù)其透露,該學校要求學生和家長分別同時通過入學考試、才有獲得入讀的可能。
家長心聲:想放棄香港身份卻沒有返回機制
2012年,伴隨著香港“零雙非”政策的實行,深圳市公立學校原則上也開始拒收港澳籍外籍學生,目前深圳市為港籍學童提供港式課程的民辦學校雖說有11所,但一是學位有限,二是收費昂貴。
一開始政策出來時,劉女士還覺得有回旋的余地,并不十分擔心;但到女兒上幼兒園之后,孩子教育的問題成了困擾整個家庭最大的困難,“早知道這樣,我說什么都不會去香港生的”。與劉女士的后悔一樣,在連日的采訪中,甚至有不少家長表示,希望國家能夠建立返回機制,如果孩子能回深圳公立學校接受義務(wù)教育,放棄香港身份也是愿意的。
委員關(guān)注:政協(xié)委員提交議案深教育局稱正研究
今年深圳市兩會上,市政協(xié)委員陳昳茹提交了一份關(guān)于將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的議案。在議案中陳昳茹提到,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多年來父母雙方或父母一方非香港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已有20多萬;而從最近深圳市外事(港澳)辦公室與綜合開發(fā)研究院(中國深圳)聯(lián)合課題研究獲得的數(shù)據(jù)表明,深圳跨境學童2015年已達3萬人,總量高峰值將于2016年至2018年升至6.5萬-8.5萬人之間。
目前,雙非單非兒童上學、入學可選擇的途徑非常狹小。這些學童或者選擇長途跋涉舟車勞頓跨境上學、成為跨境學童,或者只能選擇在深圳讀民辦學校或支付昂貴的學費讀國際學校。陳昳茹認為,上學、入學難問題已是雙非單非兒童家庭的最大難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生活在深圳的香港、澳門籍兒童,可以推測他們成年后大部分應(yīng)該還是工作生活于這三地。”陳昳茹向南都表示,作為將來深港澳三地交流的使者,現(xiàn)在尤其是雙非兒童一方面不能融于香港、澳門,又難恢復內(nèi)地身份,得不到三地社會的身份認同,如果長此以往不引起重視,恐將帶來更多社會問題。
陳昳茹表示,在上周,市教育局相關(guān)負責人已經(jīng)就其提案建議予以回復稱,目前市教育局正在就雙非兒童入學問題進行相關(guān)研究討論。
信息首發(fā):深圳家長赴港產(chǎn)子卻后悔 實在是太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