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小時完成換梁 鋼梁整體“挪移”到原橋墩臺上
15日11點30分左右,隨著總重1300余噸的新梁整體進入指定位置,北京三元橋“換梁療傷”獲得成功。
三元橋,地處東北三環(huán),是連接三環(huán)路、京順路和機場高速的立交橋。由于自然老化和長期超負荷運行,橋梁出現下撓現象,且主梁剛度下降27%。為了確保安全,從13日23點起,“體檢不合格”的三元橋跨京順路橋開始換梁。
“這次換梁用了36小時,而我國此前同樣應用該技術的北京市昌平西關環(huán)島橋梁改造總體時112小時。”三元橋改造工程項目總工盧九章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本次‘橋梁整體置換’是國內首次在城區(qū)交通節(jié)點應用此項技術”。
從預計的24小時到實際完成的36小時,慢嗎?
“盡管經歷了一些波折,完成時間從預測的24小時變成了36小時,但這次換梁還是創(chuàng)造了歷史。”盧九章說。
他告訴記者,此前的紀錄,是基于12次斷路完成的;這一次換梁,只斷路了一次,“盡可能減少斷路次數和時間,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交通的影響,減少施工給百姓出行帶來的不便,這是我們采用此項技術的出發(fā)點”。
在三元橋大修之前,交管部門曾經給出了這樣的數據:日均車流量達20.6萬輛,高峰時每小時1.3萬輛車從橋上駛過。這里共有48條公交線路,日均搭乘72.7萬人次。
給這樣的橋梁“動手術”,用傳統(tǒng)工法換梁對交通影響長達幾個月,顯然不符合要求。
“專家反復研究論證,最終決定采用整體置換技術。只需將工廠預制好的鋼梁運抵現場再拼裝為一個整體,最后階段實施整體置換,這大大地縮短了斷路時間。”盧九章告訴記者,“在11次修改施工方案后,橋梁整體置換時間預計為24小時”。
13日23時,三元橋換梁工程啟動。按照原定計劃,置換過程分為拆舊換新、橋面施工、收尾工程三個部分。舊橋主梁被切割后,通過兩臺千噸級“馱運架一體機”整體馱出,新梁可以同時由這種機器馱入預定位置,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整體置換”。
然而,和患頑疾動手術一樣,有些癥狀非要等“開了刀”才會暴露出來。14日凌晨,拆除中央舊梁時,施工人員發(fā)現癥害嚴重。
“工程開啟前,我們給三元橋做了詳細體檢。但工程不可能沒有一點偏差。不可預見的東西太多,這個橋經過長期超負荷運營,等切開后發(fā)現中央舊梁狀況比預想的要差很多,經馱梁車試頂后難以整體安全托出。為確保工程實施的安全性,決定啟動預案——把舊梁切割成27個小段,分段運走。”盧九章說,這樣的調整增加了大量的時間,新橋入位只能順延。
不過,在盧九章看來,“三元橋換梁已經前進了一大步。112小時紀錄是2011年創(chuàng)造的。如今,我們用了4年就縮短到了36小時。”
15日18時,經過43小時連續(xù)施工,三元橋、京順路同時恢復交通。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在一個周末完成橋梁更新,這徹底解決了在特大城市交通咽喉地段橋梁更新與城市交通的工期矛盾。”
鋼梁整體“挪移”到原橋墩臺上,9毫米誤差是如何做到的?
“‘整體置換’提高了效率,但難點在于精確測控。要將54.9米長、44.8米寬的鋼梁整體‘挪移’到原橋墩臺上去,落下去的瞬間精度控制必須在20毫米之內。”盧九章說。
在新橋梁進入預定位置后,盧九章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經初步測量,誤差控制在9毫米之內。
這樣的成績是如何做到的?盧九章認為,“這里面有很多高科技作為保障”。
信息首發(fā):43小時完成換梁 鋼梁整體“挪移”到原橋墩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