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在兜里卻收到境外消費信息
市民李女士給自己的信用卡設置了密碼,又預定了消費時驗證碼提示服務,但這重重保護在境外消費時卻形同虛設。 340歐元還是被盜刷了。 李女士近日質疑銀行的信用卡防盜功能為什么會這么薄弱?
6月24日晚10時20分左右,正在家中看電視的李女士接到一個區(qū)號顯示為上海的電話,電話那頭自稱是銀行信用卡監(jiān)控中心,發(fā)現(xiàn)李女士的信用卡賬號有異常,要求與李女士核對身份,如果不是本人消費就要對其賬號進行凍結。 現(xiàn)在騙子的花樣那么多,誰曉得是不是一個騙局呢? 李女士說,當時她認為是一個騙局,為此還很激動地批評了對方。不過擱下電話后,她翻開手機一看,卻真發(fā)現(xiàn)一條境外消費340.2歐元的信息,時間是晚上10點13分。李女士這才相信自己從未離身的信用卡確實遭盜刷了,就立即撥打了銀行客服申請賬戶凍結。
李女士說,這張被盜刷的信用卡是4年前辦理,額度3萬元。 最近一次在境外消費是今年3月份,在意大利機場候機時消費過一次。 李女士表示,事發(fā)當晚她致電銀行客服,得到的答復是 卡被不法分子復制盜刷,但具體情況需再了解。 李女士認為最讓她接受不了的是,信用卡設有密碼,消費時還有驗證碼提示,但這次被盜刷什么也沒有提示。如果平時在商家刷卡就有可能被盜取信息,那還有誰敢用卡消費?她希望借此提醒有在境外使用信用卡的市民。
不法分子通過各種 高科技手段盜取客戶銀行卡,使得信用卡被盜刷的案例屢見不鮮,像東南亞、東歐等國家因為旅游消費旺盛,境外盜刷風險相對較高。 接受記者采訪但要求匿名的發(fā)卡行溫州分行信用卡部人士表示,與國內設置交易密碼進行刷卡消費不同,即使客戶在國內設置了消費密碼的信用卡,在境外消費時只需提供信用卡號碼和卡背面的條形碼編號就可以刷卡消費,無需密碼。因此持卡人在境外消費時,要注意保護好信用卡卡號和CCV2碼(即信用卡背面條形碼編號最后3位數(shù)),簽字后的賬單條也不能隨意扔掉。同時注意避免到小網(wǎng)站隨意輸入或使用自己的信用卡信息及CVV2碼購物。
市區(qū)一家國有銀行信用卡部人士稱,境外刷卡環(huán)境總體安全,但防范意識仍不可少,持卡人消費時應在正規(guī)、信譽良好的商家。該人士建議,發(fā)生信用卡未離身被盜刷的事情后,持卡人應在第一時間向發(fā)卡行掛失,馬上就近進行一筆取現(xiàn)或消費,保留好相關憑證,制造 不在場證明 ,用來證明并非是本人進行消費而是遭遇了盜刷。信用卡被盜刷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真卡被盜刷,另一種是偽卡被盜刷。偽卡被盜刷,極可能是持卡人的信用卡信息被不法分子復制。因此偽卡被盜刷,經(jīng)銀行查證屬實后,一般由發(fā)卡銀行負責。
信息首發(fā):信用卡在兜里卻收到境外消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