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書法《功甫帖》被指偽本 成交價超5千萬
圖 《安素軒石刻》中的蘇軾《功甫帖》拓本(左)、《功甫帖》鉤摹本(右)
圖 《詒晉齋法帖》《劉錫敕》拓本(左)、 柱下 《劉錫敕》鉤摹本(右)
圖 翻拍自蘇富比拍賣圖冊,可見 軾 的勾不似自然運筆 樂夢融 攝
今年9月在紐約蘇富比以822.9萬美元(約5037萬元人民幣)成交的蘇軾《功甫帖》已抵上海,計劃明年在上海龍美術(shù)館公開展出。不過昨天,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向本報記者透露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經(jīng)過鑒定與考證,這件《功甫帖》是 雙鉤廓填 的偽本。
發(fā)現(xiàn)鉤摹本出處
近日,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鐘銀蘭、單國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員對利用 雙鉤廓填 之法制造贗品的畫史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和研究,并以晚清李佐賢(1807-1876)《書畫鑒影》中著錄的《蘇米翰札合冊》中的蘇軾《劉錫敕》《功甫帖》兩件偽本作為重點案例典型。 雙鉤廓填 又稱 雙鉤填墨 ,在唐宋時主要用來保護原跡,臨摹學(xué)習(xí),此法易于傳潘流行、到了刻帖成風(fēng)的晚清,成了坊間作偽、制造書法贗品、欺世牟利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位研究員的主要依據(jù)是,通過考證,發(fā)現(xiàn)近期露面的《功甫帖》偽本鉤摹自晚清鮑漱芳(約1763-1807)輯刻的《安素軒石刻》(圖一),其制作時間,亦可定于道光四年(1820)至同治十年(1871)之間。
凌利中向記者展示了《安素軒石刻》所收的蘇軾《功甫帖》拓本。對比可見,其書藝水平遠遠勝于蘇富比的《功甫帖》拍品。《功甫帖》拓本反而較好地表現(xiàn)了蘇字逆入平出、無往不收、以藏鋒與中鋒為主的用筆特點,因此線條更顯飽滿圓厚、蘊藉豐腴,且起收、使轉(zhuǎn)等運筆過程交待更為明晰,頗具幾分蘇字之豪邁風(fēng)神。而《功甫帖》拍品,其用筆居然以偏鋒為主,線條無不單薄枯梗,缺乏立體感,興味索然、寒磣,運筆亦不知所措,如鼠跡亂竄,一派傖父面目,如此書藝,謂與東坡無一毫沾邊。
研究員指出,鉤摹本非出于自然書寫,故書法審美的諸多要素如墨韻神彩、節(jié)奏韻律等皆無從談起。細辨《功甫帖》鉤摹本,其中出現(xiàn)了大量非人工自然書寫而產(chǎn)生的石花、斑點、圭角、棱角狀等莫名甚至匪夷所思的運筆與筆觸。如 軾 字的勾(上提處), 謹 字收尾的橫均能看到紕漏& 原本屬石刻、拓本自身局限與特點的細節(jié),大都在《功甫帖》鉤摹本中盡量落實了。
研究員們認為,書法是筆墨與紙張的關(guān)系,石刻則是刀、石關(guān)系;刻工有高下,拓本之好壞又涉及拓工、裝裱的名家與否??傊T多不確定因素的疊加造成了石刻及其拓本自身的局限與特點,即無法達到書家自然書寫時的渾然天成,比如 牽絲 、 飛白 等。此件《功甫帖》鉤摹本還是從石刻拓本中鉤摹出,而非原作鉤摹,書藝自然差之千里。
鑒藏印、騎縫章露出破綻
上博研究員還指出了若干《功甫帖》鉤摹作偽的旁證:從(圖)可以看到,《功甫帖》鉤摹本右下有 世家 一印,翻刻自《安素軒石刻》所收的蘇軾《功甫帖》拓本。這本是一枚騎縫章,應(yīng)與邊封接連。
清代書畫名家翁方綱的書法存世較多,與這張拍品立軸上的翁氏書法差距甚遠;這件拍品是一件立軸,在翁方綱的題跋之下,可見明代著名鑒藏家項元汴的鑒藏印。但是,按照項元汴的收藏習(xí)慣,不可能不在《功甫帖》上留印。
信息首發(fā):蘇軾書法《功甫帖》被指偽本 成交價超5千萬